TOP
|
图片介绍 |
【虫害名称】:稻绿蝽,别名稻青蝽、绿蝽、青蝽象、灰斑绿蝽象。
【危害作物】:苹果、梨、桃、山楂、柑桔、橙以及禾谷类等多种作物。
【危害症状】:成、若虫吸食叶、嫩梢及果实汁液,梨果被害,常形成疙瘩梨,果面凹凸不平,受害处变硬、味苦;或果肉木栓化。桃、李受害,常有胶滴溢出。
【生活习性】:北方年生1代,四川、江西3代,广东4-5代。以成虫在草丛、土缝及林木茂密处越冬,翌春4-5月出蛰活动,6月开始交配产卵,卵多产于叶片上,以叶面居多,也可产于嫩茎和荚果上,卵成块,每块有卵数十粒至百余粒。卵期7天左右,若虫孵化后先群集于卵块附近为害,2龄后逐渐散开,约30天后羽化为成虫,10月份陆续越冬。卵发育起点温度12.2℃,若虫为11.6℃,有效发育积温为668日度。成虫具趋光性和趋绿性。
【形态特征】成虫全绿型[forma typica(Linnaeus)]体长12一16mm,宽6.0一8.5mm。长椭圆形,青绿色(越冬成虫暗赤褐),腹下色较淡。头近三角形,触角5节,基节黄绿,第3、4、5节末端棕褐,复眼黑,单眼红。咏4节,伸达后足基节,末端黑色。前胸背板边缘黄白色,侧角圆,稍突出,小盾片长三角形,基部有3个横列的小白点,末端狭圆,超过腹部中央。前翅稍长于腹末。足绿色,跗节3节,灰褐,爪末端黑。腹下黄绿或淡绿色,密布黄色斑点。卵杯形,长1.2mm,宽0.8mm,初产黄白色,后转红褐,顶端有盖,周缘白色,精孔突起呈环,约24—30个。若虫一龄若虫体长1.1一1.4mm,腹背中央有3块排成三角形的黑斑,后期黄褐,胸部有一橙黄色圆斑,第2腹节有一长形白斑,第5、6腹节近中央两侧各有4个黄色斑,排成梯形。二龄若虫体长2.0-2.2mm,黑色,前、中胸背板两侧各有一黄斑。三龄若虫体长4.0-4.2mm,黑色,第1、2腹节背面有4个长形的横向白斑,第3腹节至末节背板两侧各具6个,中央两侧各具4个对称的白斑。四龄若虫体长5.2—7.0mm,头部有倒“T”形黑斑,翅芽明显。五龄若虫体长7.5—12mm,绿色为主,触角4节,单眼出现,翅芽伸达第3腹节,前胸与翅芽散生黑色斑点,外缘橙红,腹部边缘具半圆形红斑,中央也具红斑,足赤褐,跗节黑色。
【防治方法】:(1)摘除卵块和群集若虫并集中销毁。(2)结合冬季清园,认真清除田间杂草及枯枝落叶,集中处理。(3)药剂防治,参考茶翅蝽。
| |
|
相关信息
|
浏览人次: |
1576 |
发 布 者: |
lizhi |
发布日期: |
2014-04-14 19:14:36 |
|
|
|